中文 ENGLISH

杨校长执教大课,数理化交融生物

发表时间:2011-12-21 阅读次数:446

 


 

      2011年12月21日(周三)晚上6点25分,上海医学院第二教学楼的2306教室里人头攒动,人声鼎沸,278座的教室已经座无虚席,但还是有不少学生继续涌入。一位风度翩翩的长者健步走进教室,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他就是高分子材料化学家杨玉良教授。
      上海医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科研论文的构思、撰写和发表》自今秋恢复开课以来,已有8位著名学者登台为200名选课学生讲演,其中包括闻玉梅、王迅、沈自尹、王正敏4位院士。大家一直企盼中科院院士、校长杨玉良教授也来上医上课,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以《生命科学侧面观——漫游在化学、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的边缘》为题的讲演中,杨校长展示的第一张幻灯,就紧紧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在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竟有84.6%非科班出身,而化学奖、物理学奖得主中的比例分别为57%、20%。这是为什么?接着,杨校长展示了大量的实验(其中相当多是他自己亲身参与的,并已在国外知名期刊中发表)。他的幻灯,既是五彩缤纷的视觉盛宴,更是数理化交融、渗透生物领域的生动例证。
       动物皮毛生长的各种图案、昆虫躯体的分节形成、向日葵花盘上对数螺旋曲线、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对称结构、红血球的双凹结构等等,都是生命科学中的常见表现。面对这些,生物医学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基因—遗传所决定。但是,作为精通数学和物理的高分子材料化学家,杨校长从物理(电荷的分布等等)、化学(反应—扩散方程等等)的角度进行诠释,甚至于演绎成为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等等)。有的图形,既是化学相分离的高分子材料结构图案,也是生物图案的实际体现;数理推导的模拟图形与生命的真实表现是那么的近似,令人赞叹万分。
       这场演讲,使医学研究生们大开眼界,真所谓是大千世界真奇妙!!数理化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们的基本规律时时在生命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正因为生命规律是在数理化基本规律基础上的更复杂的规律,所以,生物医学研究也吸引着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加盟(杨校长自称是凭兴趣开展的“业余”研究),这大概就是开场白幻灯中所提问题的合理解释之一。
       两节课时间的讲演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结束,接着开始了更精彩的现场答疑。从来没有这么踊跃地争抢话筒,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提问。既有探索生命规律的遗传细节的,也有询问如何学好生命科学的,还有对教学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等等。杨校长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他告诉大家,兴趣是学习和研究最好的动力,要培养广泛阅读、快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他表示将进一步改进学校的视频网络系统,让大家共享更多更好的公共资源。同学们对杨校长的表态再次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最后课程主持人吴根诚教授把医学院研究生自主设计的一份纪念品赠送给杨校长。这是一幅印在有机玻璃上的合成照片,中间是今年新改建的上海医学院校门,四周镶嵌着代表上医四个发展时期的校(院)徽:国立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幅照片,象征着我院全体师生弘扬上医传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杨校长十分高兴地接受这一赠品。
       上课结束后,参加听课的医学院教师程刚、储以微、马兰、郑平、王彦青教授等深有感触,一致表示杨校长上大课也为我们教师做出了榜样,激励我们搞好教学和科研,带教好研究生。同学们纷纷涌到讲台前,有继续提问的,也有想与杨校长合影留念的。当依偎在科学家身边一张张笑脸在相机里停格时,我们相信,科学的魅力将持久激励着他(她)们的人生道路。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 copyright © 2014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