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简介

信息公开

黄志力课题组

黄志力题组

  1. 课题组研究方向

课题组研究方向为睡眠与失眠机制、神经精神药理学、镇静催眠和促觉醒药物开发、睡眠与胶质细胞。

  1. 课题组主要研究成果

    1. 代表性论文

  1. 代表性成果1:伏隔核调控觉醒的神经环路

Yan-Jia Luo et al.Nat Com 2018 Apr 20;9(1):1576. doi: 10.1038/s41467-018-03889-3.

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小鼠,通过在体光纤钙信号结合脑电记录,揭示伏隔核D1受体阳性神经元活性与觉醒高度相关。利用药理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方法,发现特异性激活伏隔核D1受体阳性神经元可将小鼠从睡眠中唤醒,并延长清醒时间。反之,抑制这一类神经元活性动物表现为睡眠增加,并出现筑巢行为。通过病毒示踪、离体电生理等方法研究神经环路发现,伏隔核D1受体阳性神经元主要通过抑制中脑腹侧背盖区和外侧下丘脑中GABA能中间神经元,使多巴胺能神经元和食欲素神经元去抑制(活性增加),调控觉醒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伏隔核D1受体阳性神经元直接调控觉醒,构成了伏隔核执行运动、学习记忆、奖赏等高级行为的基础。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为临床治疗伏隔核功能紊乱相关精神疾病,如成瘾、精神分裂症的睡眠障碍提供新思路。


  1. 代表性成果2:伏隔核的多巴胺D1受体阳性神经元调控七氟烷的全身麻醉作用

Wei-Wei Bao et al, Current Biology; doi: 10.1016/j.cub.2021.02.011

本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文献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发现位于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交界处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中一类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亚群—多巴胺D1受体(R)阳性神经元调控七氟烷全身麻醉作用。研究人员利用D1R-Cre小鼠,通过在体光纤钙信号和脑电-肌电记录,发现多巴胺D1R阳性神经元在七氟烷麻醉诱导期活性下降,在苏醒期活性增加。利用化学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伏隔核D1R阳性神经元,小鼠对七氟烷麻醉的敏感性降低,七氟烷麻醉诱导延缓、但苏醒加快;抑制D1R神经元活性,其作用相反。通过光遗传学结合脑电-肌电记录和行为学分析,发现473 nm蓝光特异性激活持续稳定麻醉状态的小鼠伏隔核D1R阳性神经元,能迅速诱导大脑皮层活化和行为苏醒。之前,黄志力课题组发现伏隔核D1R阳性神经元在生理性觉醒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提示:全麻药作用机制可能与睡眠-觉醒调节神经环路存在交叉(附图)

  1. 代表性成果3:腹侧苍白球的GABA能神经元通过腹侧被盖通路控制觉醒相关的动机行为  

Ya-Dong Li et al, Molecular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0-00906-0

本课题组之前发现,存在于伏隔核中的多巴胺D1受体和D2受体阳性神经元分别调控觉醒和睡眠 ,腹侧苍白球是这二类神经元的下游核团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调控觉醒和动机行为不明。研究人员运用神经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发现腹侧苍白球中一类抑制性GABA能神经元在觉醒期活性升高,而在睡眠期降低,提示GABA能神经元可能调控觉醒,变性或抑制此类神经元显著降低觉醒并抑制动机行为;通过特异性操控神经元活性的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等方法,研究人员揭示了腹侧苍白球中GABA能神经元调控觉醒并增强动机行为的机制是通过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去抑制,并系统地阐明了伏隔核-腹侧苍白球-中脑腹侧被盖区调控动机行为和觉醒的神经环路。该研究揭示了腹侧苍白球中GABA能神经元是觉醒和动机行为的整合中枢;直接调控生理性觉醒;传统观念中GABA是抑制性递质,常与促眠和麻醉机制相关 [3, 4, 6,本研究发现释放GABA神经递质的腹侧苍白球神经元直接促进觉醒并增强动机。伏隔核与药物成瘾和戒断密切相关,成瘾和戒断均伴有睡眠障碍。研究结果可能为临床治疗睡眠障碍、药物成瘾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


    1. 近年来获批的重点项目或国家级人才项目

  1. 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睡眠与节律调节的神经机制,2022-012026-124500万元,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胶质细胞-神经元相互作用调控睡眠觉醒的作用与分子机制,2021-012025-12,在研,248万,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2070984,任务状态下前额叶皮层控制觉醒的神经生物学机制,2021-012024-1259万元,在研,主持。

  4.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201409001800,帕金森动物模型的开发与利用,2020-062023-0620万元,在研,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视交叉上核调控睡眠觉醒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2016-2020287,完结,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基底核调控睡眠-觉醒行为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癌症新靶点的发现,2015-2019300,完结,主持

    1. 主要学术贡献

  1. 发现五个调控睡眠觉醒新核团(尾壳核、腹侧苍白球、伏隔核、吻内侧被盖核、嗅结节等)及神经环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2018,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1, eLife 2017, 2021, Plos Biology 2018, Current Biology 2022);

  2. 阐明咖啡因阻断腺苷A2A受体促觉醒机制,系统性研究了腺苷作为内源性睡眠物质调控睡眠的作用与机制(Nature Neuroscience 2005, PNAS 2008);

  3. 丰富和发展组胺能及Orexin能神经系统调控觉醒的作用和机制(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3, 2008, PNAS 2006, 2008);

  4. 发现光照调控睡眠觉醒的作用特点和神经环路(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 2017, Current Biology 2019);

  5. 研制九种睡眠障碍动物模型,用于失眠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从天然产物中筛选镇静催眠成分(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3, Brain 2020,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21)。


  1. 课题组成员及成果情况概况

课题组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4名,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


成果情况如下:

发现五个调控睡眠觉醒新核团(尾壳核、腹侧苍白球、伏隔核、吻内侧被盖核、嗅结节等)及神经环路;发现物理因素(光照、声音、振动等)促觉醒和睡眠的神经环路机制;揭示下丘脑睡眠觉醒调控机制,发现组胺H1受体控制睡眠向觉醒的时相转换;发现五种内源性物质和药物能调控组胺能神经元活性,调控影响睡眠或觉醒行为;纠正睡眠界关于咖啡因促觉醒由腺苷A1受体介导的观点,确立A2A是关键受体。发现高表达A2A 受体的基底神经节调控生理性睡眠觉醒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模拟人主要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特征,研究开发动物模型,用于评价治疗药物的临床前药效;筛选数百个候选药物,发现和厚朴酚等有生理性睡眠诱发作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创建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平台,推动睡眠科学学科建设,提升我国睡眠基础研究水平。

发表SCI论文120篇,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Brain, Current Biology, PNAS, PloS Biology, eLife等。2014年起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论文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药理学》等教材及大型参考书10余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和973等多项课题。


  1. 国际合作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与日本筑波大学Michael Lazaru、日本京都大学 Hayashi Yu合作开展“胶质细胞-神经元相互作用调控睡眠觉醒的作用与分子机制”。(2021.1-2025.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教授陆军教授合作开展“基底核调控睡眠-觉醒行为的作用和分子机制”。(2015.1.1-2019.12.31


  1. 实验技术平台

独立拥有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生物解析平台、抑郁症和疼痛等行为评价平台、光遗传和化学遗传学技术、在体钙成像、在体和离体电生理、双光子成像、免疫组化、转基因及基因剔除动物等先进技术和手段。


  1. 招聘广告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黄志力课题组招聘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黄志力课题,现有人员20多人,其中教授2人、青年研究员1人、副教授4人。课题组除共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大型仪器外,独立拥有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生物解析平台、抑郁症和疼痛等行为评价平台、光遗传和化学遗传学技术、在体钙成像、在体和离体电生理、双光子成像、免疫组化、转基因及基因剔除动物等先进技术和手段。

学术带头人黄志力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主编,三个SCI杂志副主编等。主要研究睡眠与失眠机制、神经精神药理学等。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睡眠SCI论文140篇,如Nat NeurosciLight Sci& ApplNat Commun2篇), Mol Psychiatry, Brain, Curr Biol3篇), PNAS8篇), Plos Biol, Br J Pharmacol (4), eLife,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 Anesthesiology, Pain, J Neurosci5篇)等,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论文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科技部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基础研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重点攻关及重点项目等课题。

课题组依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脑科学前沿中心等科研平台,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条件优越。因工作需要,现公开招聘博士后若干名,科研助理1名,实验技术人员1名。

研究方向:

1.睡眠觉醒调控的神经环路与分子机制;

2.失眠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3.神经精神药理学。


博士后岗位

一、应聘条件:

  1. 国内外高水平高校或研究机构毕业,取得博士学位;

  2. 以第一作者发表过高水平文章;

  3. 身体健康,热爱科研,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英文水平较高;

  5.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在3年内。

二、福利待遇:

  1. 年薪25-40万元,根据成绩另行奖励;

  2. 提供合适的办公和研究条件、海外一流学术机构合作研究机会;

  3. 子女就读复旦大学幼儿园、中小学,博士后用房。

三、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含教育背景、科研经历及工作经历、技术特长、论文及专利清单;

  2. 拟开展研究的设想。


科研助理岗位

、应聘条件:

  1. 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生物医学实验经验

  2. 身体健康,热爱科研,工作认真细致,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福利待遇:

  1. 项目制,薪资从优;

  2. 国内外一流科研团队合作交流;

  3. 表现优异者,可优先进入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项目。

三、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含教育背景、科研经历及工作经历、发表文章及专利清单;

  2. 申请信和工作设想。


实验技术人员岗位

一、应聘条件:

1.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生物医学实验经验,熟练掌握动物繁育,western blotRT-PCR ,免疫组化,神经细胞培养,脑立体定位注射,动物行为学测试等实验技能;

3.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较强的文献查阅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4.责任心强,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二、福利待遇:

1.按规定程序落户上海,薪资按复旦大学正式职工待遇,并有相应项目补贴。

2.有机会与国内外一流科研团队合作研究;

3.表现优异者,可攻读在职博士学位。

三、申请材料:

1.个人简历:含教育背景、科研经历及工作经历;

2.个人专长和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