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学习、踏实工作的典范--张镜如教授

发布时间:2014-04-18浏览次数:2379

张镜如教授在工作

    张镜如在我国生理学界为大家所熟悉,他参与主编的《生理学》教材,被广泛使用,颇受欢迎。他1929年5月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农村,4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市区,6岁在其父 亲执教的小学读书。小学六年中,算术成绩最好,其它功课成绩一般。1941年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当时,上海已被日本侵占,百姓 遭殃。做小学教师的父亲收入微薄,家境日益贫困,支付子女教育 费发生困难,只能从“申报”助学金中取得部分学费资助。初二 时,他由学校推荐,报考“叔蓣公”奖学金,取得了学杂费和书籍 费的资助。为了能持续取得奖学金,他加倍努力,发奋学习,成绩 在班上名列前茅,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担任班长工作。在高中 阶段他还得到数学老师兼校长的关怀,送给一套大学数学书籍,希 望他能进入大学数学系学习。后来,他尊重父亲的意愿,1947年考 入上海医学院。
    大学阶段,他学习主动。由于偏爱理解性课程,他对生理学情有独钟,愿意花力气去思 考、钻研,阅读了较多的书籍;有机会就请教徐丰彦教授,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得到教授 的青睐,并取得了进一步学习机会。他被安排做神经标本,能在仅有的一台示波器上引导和 观察动作电位。毕业前分配进入第二届生理学高师班培养。高师班学习期间,他学习和掌握 了较多的基本技能,例如吹玻璃、基本金工和慢性动物实验手术等。毕业后留生理学教研室 工作。
    留校后,他工作勤奋。当时,教研室主任徐丰彦教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始终遵循着培 养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对新助教首先要求能带好学生实验。张镜如先生备课认真,对带实 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利用晚上和休息日反复实践,寻找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改进实验供应室工作和实验内容,并能不断总结,修改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质 量。当时巴甫洛夫学说被引入教学内容,急需开展条件反射实验。他被安排去装备隔音室和训练唾液瘘犬,从无到有,用了半年时间。为了使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能稳定地、间隔地出现,他反复思考,不断改进,最后利用电动记纹鼓的恒速转动,设计出能稳定、间隔地给予刺激的装置,获得成功。当时这一装置在林树模教授参观时受到表扬。工作一年后,他被派往生理所学习半年电子学,学后立即在教研室内开讲,普及提高全 教研室成员的电子学水平,技术员通过学习每人还装一台花式电子刺激器。从那时起,教研 室开始了电生理设备的组建。1955年他又去生理所电生理学习班学习,回来后把一些电生 理实验引入学生实验,更新教学内容。1956年前苏联专家来教研室开办全国生理学高师班, 并提出讲课时要配课堂示教,还要开设高级实验课。这两项任务难度大,但他勇于承坦,并 要求自己必须完成它,完成好。对课堂示教这项目,要求实验成功率极高,实验结果要在讲课间及时出现,还要有良好的可见度。通过反复摸索,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一位技术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系列课堂示教。至于开设高级实验课,难度也很大,他按前苏联专家开列的内容,从采购设备开始,买不到的器材还得向生理所去借,或自己加工。在实验器材装备完毕后,先行试做,成熟后才能让大家来做。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后,他还写了本《课堂示教》讲义,为教研室以后的教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教研室总结这段工作时,得到大家的好评。他自己也深有体会地说:任务重,工作难,压力大,努力去做,通过实践,收获也多。1957年开始讲课,先讲部分章节,后讲全部教材。在这过程中,他阅读了较多的大型教本、专著和综述,以及少数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学习笔记,写出了一套讲稿。还不断从学生的提问和意见中吸取有价值的内容,充实到讲稿里,改进教学法,使讲课能切合学生水平和教学要求。他每次备课,总能结合不同对象,收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讲稿,采取最佳教学法去讲课,因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自己对备课和讲课总结了几条经验,得到某些院校生理学同行的邀请,进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1961年他开始参加生理学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从实验指导到不同层次使用的生理学教材。1962年参加国家卫生部部定教材《生理学》的编写。随着编写能力的提高,1982年参与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二版获得优秀教材奖,第三版获得高校优秀教材全国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期问,配合研究生教学,又参与主编了《人体生理学》大型参考书,该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3年再次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四版,该版按卫生部教材会议要求,在第三版教材基础上,对内容进行精简和删改,并增添了近代进展,以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996年《生理学》第四版出版后,被广泛使用。迄今还常有读者来信,,他作为主编能及时给予答复,并将资料收集后转给第五版编委会,使教材质量不断提高。他在主编教材的工作中,一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主编《人体生理学》期间,正逢担任校长之职,他常常是凌晨两三点起床,在3~7点钟进行审稿、修改、编辑等繁重工作。天天如此,连续数月,直到任务完成。
    进行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另一重要工作,1957年他开始从事“分析颈动脉窦呼吸反射先兴奋后抑制反应”的研究项目。当时为响应研究祖国医学的号召,他联系窦性心律不齐的机制,独有创见地提出“气功调息”可能通过呼吸来改变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紧张性,从而控制内脏活动,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这一设想得到教授的肯定和大家的支持。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初步证实了这个设想,其成果得到卫生部的奖励。1961年高教六十条实施后,他接受重点师资培养。在生理所张香桐教授指导下,进行系统科研训练。三年学习期间,他勤奋刻苦,积极思考,抓住每次向导师汇报的机会,充分准备,提出下一步打算和具体措施,争取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在研究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相互作用”的课题中有所创新。经过三年培养,科研能力明显提高,特别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上受到严格的训练,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70年代后期,他与教研室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一起,继续从事呼吸生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吗啡呼吸抑制机制的分析、7一氨基丁酸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膈神经放电高频振荡等。当时经费、设备等条件有限,只能自己动手,采用自制的多管玻璃微电极,在国内开始进行电生理微电泳实验观察;自制微电泳仪,改进给药方法,使研究工作能较为深入地开展,取得了系列成果。部分成果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共事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均得到了学位。此外,他曾担任过全国生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还获得“名誉理事”称号。长期以来,他曾担任《生理学报》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等职务;还参编了《人体生理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生理学史》等著作,为国内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努力。70年代后期,形势振奋人心。大家都希望把教研室尽快建设起来,他被推选人教研室领导班子。他深感责任重大,经过缜密思考,他对建设教研室首先指出自己的构思,供大家讨论,然后集中群众智慧,制订出方案。最后采取了七项措施:①教学工作走上正轨,编写生理学讲义,稳定教学内容,并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②加速较高年师资的培养,把教师分成两组进行轮训,一次轮训为期两年,两组交叉进行。每个教师在两年期间,半年担任系统讲课,一年半进行科研,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③撤销绝大多数办公室,改建成九个研究室,从事循环和呼吸生理的研究。在上级的支持下,逐步把研究条件装备起来。④改进学生实验室,采购必要的设备,修订并充实实验内容,编写新的实验指导。⑤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充实科研力量,扩大师资来源。⑥连续举办师资训练班,培养外校低年师资,帮助带教学生实验。⑦扩展国际交流,派少数师资出国进修,并请国外专家来教研室短期讲学,协助开展科研工作。通过了5~6个年头,在大家的努力下,教研室在各方面均出现较快的进展,成为全校的先进教研室。在这阶段中,他能严格执行上述措施,调动全室人员的积极性,秉公办事,努力工作。自己承担系统讲课任务,带教研究生,从事呼吸生理的研究。
    1984年,他被任命为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在校长任职期间,尽心尽责,专心致志,做好工作。在党委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为学校和师生员工办了些实事。亲自抓学校长远规划,如重点学科评定和建设,成立研究生院,开辟工厂和农村教学基地,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等。其间正碰到职称晋升工作,繁重又细致的职称评定工作,量大分歧多。他能耐心听取多方意见,坦诚交谈,以诚相待,既按政策办事,又要公正合理,取得谅解,完成任务。校长任期一满,他即返回教研室,回到教学科研岗位。
    回室后,他仍为本科生授课,带教研究生,从事延髓腹外侧表面呼吸调节化学感受机制的研究。此外,还兼任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筹建该实验室而 努力。
    1994年底,按规定办了退休手续,他没有接受返聘。1996年随着上医研究生院培养工作的发展,研究生院几个院长亲自到家来,希望老校长再度关心院的工作,并聘他为“博士生培养顾问小组”成员,任组长。面对事业需要,他欣然同意,并表示愿为研究生教育尽义务。在接受任务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参与博士生培养相关的各项活动。他给博士生开设一些讲座,参加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估,如旁听研究生课程、参加他们的开题、期中考核以及预答辩等。他认真听讲,从不缺席,全面评估,公正评分,及时集中顾问组成员的意见,写出总结报告,肯定成绩,提出建议,反馈给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工作,面广、点多,还常到几个附属医院、研究所现场。1999年10月他获得卫生部“老有所为奉献奖”和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
    回顾张镜如教授的学习工作生涯,可以看出勤奋好学,刻苦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循序渐进,发奋图强是他事业取得成绩的基础。在为人方面他的准则是:谦虚谨慎、严谨踏实、公正正直、俭朴廉洁、淡泊名利。(苏清芬教授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