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演讲,密切的互动——杨芃原教授担纲第三讲侧记

发布时间:2012-10-19

    20121015日下午1:30,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论文的构思、撰写和发表》第三讲在第二教学楼2201教室拉开帷幕。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应吴根诚老师的邀请,给两百多名研究生带来生动而前沿的一讲。

    杨芃原教授从研究生志愿者在实际生活中的两个例子——熬夜及与导师吵架——开始,阐释了疲劳及情绪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显著影响。急性熬夜所造成的免疫细胞对癌细胞杀伤率降低,在第三天即可恢复;但是强烈精神压力所造成的影响须持续三个月才得以恢复。另有实验介绍,将癌细胞接种到“快乐的”小鼠身上,肿瘤并不形成。这些例子都与我们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相关。患癌病人的免疫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反而成为其“帮凶”;而正常人的粒细胞具有追杀癌细胞的能力,具体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粒细胞能够识别癌细胞表面负电荷(由于无氧糖酵解所产生乳酸所致)有关。总之,他指出,治疗肿瘤除了依靠传统的手术及放化疗之外,通过异体粒细胞的成份输血来消灭肿瘤细胞,或许也是今后的一种方式。杨芃原教授还引用汤钊猷院士的话,指出治疗癌症的新方向,即与肿瘤共生共存,而非彻底消灭。

除了这些具有启示性的讲解之外,更精彩的互动环节随后开始。同学们及老师们积极发言提问,杨芃原教授均热情详细地解答。杨教授认为,按部就班的方式无法做出好的科研。他建议同学们在完成已有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多看、多学、多思考,做创新的科研,做快乐的科研。全场师生则以热烈的掌声答谢杨芃原教授的精彩演讲。

 

撰稿:中西医结合系直博生  刘欢

摄影:冯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