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复旦暑期课程”圆满结束,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学习和思考

发布时间:2013-10-09

        在复旦大学和哈佛大学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2013 年度哈佛-复旦暑期课程” 圆满结束。
 

        哈佛-复旦暑期课程项目是自2009年起已举办4次。14 名哈佛大学的学生通过前期的自主报名或大学推荐前来上海,与复旦大学入选该项目的 14 名优秀本科生汇合,经过为期8周的课程学习和实验室训练,将得到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学分。本年度的暑期课程共有2门,分别是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 Alain Viel 博士和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11个实验室教授们联合授课的 “生命科学实验室督导研究”,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 Robert Lue 博士和哈佛大学统计学系Victoria Liublinska 博士讲授的 “从生物学视角及统计学视角来看中国疾病”。基础医学院梁春敏副教授及莫炜副教授担任了课程的中方负责人,与哈佛教授们共同打造出课堂授课、讲座、实验室项目研究与参访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暑期项目。较去年的哈佛暑期课程,今年课程互动性更强,学生的汇报,学生与助教的交流,哈佛学生及复旦学生的互动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学校外事处、上海医学院教学办、基础医学院教学办从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给予的积极的支持与帮助,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的哈佛-复旦暑期项目中举办了一次以 “如何很好地将科研、教育及评估相结合” 为主题的小型研讨会。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朱畴文教授、哈佛大学的 Robert Lue 教授等在研讨会上就如何在本科生教育安排中有计划地把将科研、教育及评估相结合做了精彩发言。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复旦大学欧美同学会医学分会领导、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外事处、教务处、基础医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参加暑期课程的复旦学生和哈佛学生。与会者积极提问,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此外,本课程还安排了哈佛学生学习中文、参观游览上海市区,哈佛复旦学生一起游朱家角古镇等活动,以便哈佛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及感受中国文化。
 

        举办哈佛-复旦暑期学校一方面为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促进双方的了解合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复旦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和教育辐射能力。虽然今年夏天天气极为炎热,中外学生都显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课程负责人与哈佛大学教授紧密合作,沟通愉快。双方均对本年度的暑期课程项目表示满意。
 

        哈佛-复旦暑期课程在枫林校区举办了 2 届,哈佛的教学理念值得学习和思考。
 

1、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而不是简单的教授。所谓的大课,即 workshop,一般学生 30 人左右,可以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问题,也要求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机会。

2、上课的主讲人并不是教师,而是 3-4 名同学组成的小组,他们围绕本堂课的主题作长时间的发言;台下的同学在听他们讲的同时,可以随时打断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坐在最后一排,观察每一位同学的表现,对于大家共同的问题给出解释,在结束时作总结发言。感觉课堂气氛好,互动性强。

3、教师在课前已把问题提出来,告诉同学们本次上课的主题,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文献和参考书,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轻易给答案;而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一位同学对问题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因此上课时大家不会拘泥于某一细节的讨论,讨论的形式和讨论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4、教学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这个课程已办了2届,2 次课程内容不完全一致;同时还引入的最新的研究成果。

5、围绕问题的 PBL 教学模式是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引入这种教学模式。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知识面丰富,熟练掌握本领域方方面面,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掌控大局,随机应变,即兴发言等多种能力,这样才能把课上好。对于学生,学习不等于在课上听老师讲,自己记笔记;需要同学提前预习,作好课外功课;不仅要自己明白,还要学会表达,让别的同学也明白;要学会与人沟通,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哈佛-复旦暑期课程给同学们提供了参加世界名牌大学课程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让青年教师看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本院的教学改革。

来源:莫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