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共话寒假忆,别样支教最动情。3月8日下午,15级临五1班“带着爱,而不是期待。”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交流会在邯郸校区第四教学楼4104教室如期举行。本次交流会由辅导员主持,并邀请了12级临八的助辅戚宇学长及程静怡学姐参加。
本次交流会以“复旦志愿者服务活动,你知道多少?”拉开了序幕。12级临八的助辅戚宇学长,为我们这些“新生”介绍了复旦各色各样的志愿者活动。戚宇同学着重介绍了“支教”、“TECC”、“调研”和“校外志愿者”活动,不仅介绍了各色项目的报名、活动,还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不同项目对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帮助和意义。最后,他还以亲身参加兰州大学服务队到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支教为例,讲述了大山深处条件简陋至二十多天没洗澡的故事,鼓励我们如果选择了支教,哪怕条件再艰苦,也一定要坚持下来。事后再回首,那些所有的坚持都是最美的回忆。
如果说戚宇学长主要是从参与者的角度为我们分享了经验和体会,那么接下来程静怡学姐则是从组织者管理者的角度,分享了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领导力、管理力以及团队协作力的培养。程静仪学姐以“why”、“how”、“what to do”三个方面切入,为我们介绍了“可持续、可拓展”的先进公益理念,同时以个人和小伙伴们熬夜策划活动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公益活动不仅仅是大学生理念的升华,更是一场思与行同行的挑战。
也许,学长学姐们的经历离我们还有点儿遥远。那么,接下来本班郭步溪、陈楷文同学的寒假支教感想交流,则一下子把我们拉入了他们关于支教的岁月里。
郭步溪同学同大家分享了他在云南腾冲明德小学历经二十余天的支教体验。“由于经度的差异,那边7点多天才亮。”生在大城市的我们,是难以体会大山的苍凉与孤寂,还有随时可能会降临的地震。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动摇他的责任心。即使备好了所有的教案,每天夜里,郭步溪同学都会重新手写修改教案,以求第二天面对讲台下那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庞时能够多尽自己的一份力。“支教对于我来说,更像是大学必做清单里一件终须打卡的事情。”郭步溪同学总结道,“我们能带给他们的,远不如他们带给我们的多。”
最后,陈楷文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寒假里他在上岩完小支教的生活体验。当地侗族的独特文化带给了他别样的支教体会。陈楷文同学这样描述了在蓝天下另一头的孩子们“小朋友就是小朋友,课上有时会调皮捣蛋,让自己很是不爽;有时又会一脸正经,听得入神,让自己也陶醉其中。”“他们会不顾一切地拼抢一个足球,会不知疲倦地尝试难度很高的手工,会拉着你的衣角,用‘脏脏’的小手把一颗甜甜的糖送到你的嘴里。”让我们仿佛活生生看到了上岩完小的孩子们。
“我敬佩你,你是支教者。”在这场交流会中,大家看到了同学们不同的寒假体验。这也让每一位同学都自发去思索,支教能真正带给我们什么?是现实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丑陋,还是当地孩童天真无邪的美丽?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大家对于志愿者活动,对于支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支教更多能带给我们大学生的是切切实实的真实感。它不是一场梦幻泡影的期待,相反,是一场爱与责任的体验。
供稿:15级临五1班 陈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