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心源性猝死病因谱学组织病理变化及遗传规律研究” (编号2018YFC0807202)课题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和汉堂顺利举行。本项课题是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法医学与痕迹学基础理论及死伤鉴定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该课题牵头单位是复旦大学,由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主任沈忆文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作为子课题单位共同参与。论证会专家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王振原教授、重庆医科大学万立华教授及北京市公安局刘华主任法医师三位专家、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黄志力教授及法医系赵子琴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黄志力副院长首先代表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致辞。他对会议的召开及参会专家表示热衷地欢迎,并对课题的开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对课题的顺利开展学院也将给予积极支持和监督。会议在专家组组长王振原教授主持下进行,各子课题负责人就各自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预期成果、课题创新点、关键时间节点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此课题下设四个子课题,分别通过建立收集应激性、药毒物性、污染物吸入性因素致心肌损害的模型或案例,研究各病因致心肌损害的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分子标志物筛选,为心源性猝死的鉴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拟建立三种不同同胞关系的高通量遗传标记鉴定系统及技术标准,发现潜在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及其介导不同病因致心源性猝死的遗传规律,并着手制定相关案件鉴定的行业指南/规范,解决不同病因致心源性猝死的组织病理学异常问题,达到预防及鉴定不同病因致心源性猝死的效果。与会专家听取汇报后,对课题的立题、实验设计痕迹技术路线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各子课题负责人认真听取了意见,并表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优化,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此次会议的召开为课题的扎实推进和细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课题是在法医学系多年来对心源性猝死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赵子琴教授主持、沈忆文等老师主要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icroRNA-1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表达及法医学应用研究”(2012年-2015年)”以及法医学系与河北医科大学合作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束缚应激致大鼠杏仁核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2015年-2019年),对病毒感染、应激等外界因素对心肌损害及其在心源性猝死诊断方面的应用等做了较深入的探索,并取得较大成果,发表多篇较高质量的SCI文章。目前法医学系多位教师的研究聚焦在外源性因素(感染、毒药物、应激等)致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痉挛甚至心源性猝死的机制研究及诊断与鉴别诊断领域,逐渐凝练形成了系列性研究。这些老师均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可以相信,该课题的启动及实施,将有力推动我校法医学系在心源性猝死机制及死后诊断方面的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
撰稿:薛爱民、林俊毅
供图:董盛仲
责任编辑:刘晔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