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七届,是复旦大学的集聚人才的重要品牌活动。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每年承办基础医学分论坛,通过聚焦重点领域方向并兼顾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设设立招募方向,吸引了一大批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携手同行,追逐梦想。2024年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基础医学分论坛现已正式启幕,拟于2024年11月24日—2024年11月26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欢迎怀揣梦想、勇于探索的青年才俊共襄盛举,共谋基础医学发展新篇章。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以“名师传承、基础扎实”而著称,是我国最早开展基础医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培养54位两院院士作出重要贡献。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顶尖学科;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学科位列全国第一;药理 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全球前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进入全球前1%;作为复旦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排头兵,基础医学学科同时受“双一流”和“上海市地方高水平高校建设计划”资助,致力于一流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
学院坚持厚植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沃土,致力于引领基础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坚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理念,将人才强院放在第一位;鼓励科技前沿的探索、深耕“从0到1”的突破,积极打造基础医学“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一体”:面向医学发展新要求,成立“基础医学院前沿创新中心”,打破系室壁垒,建立大学科、大专业和大平台,使其成为基础医学学科未来领军人才的孵化基地。“两翼”:一方面推进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推进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建设。
近年来,学院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人才战略,形成了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的梯队。截至2023年12月,共有职工31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3人,硕士生导师64人。包括院士3名(闻玉梅、徐国良、马兰),重点联系专家5名,“长江”“杰青”同等人才22名,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33名,获批13个“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
“十四五”期间,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60余人,引育“四青”以上国家级人才19名,有11名优秀青年依托我院申报并获得海外优青,其中7人已全职落地,3人正在推进中。
为进一步推动建设人才引育高地和科研创新高峰,学院启动2024年基础医学光华学者分论坛,聚焦“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形态学”“神经生物学”四大学科群广纳人才。
雷群英 教授
博士生导师,新基石研究员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基础医学院前沿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代谢分会会长,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聚焦营养和肿瘤代谢研究,发现营养调控肿瘤细胞代谢可塑性的新机制,为肿瘤细胞可塑性代谢调控奠定理论基础;并以胰腺癌为突破口,系统阐明了BCAA等代谢重塑在胰腺癌早期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及代谢靶向干预的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Cell, Nat Cell Biol等杂志。先后主持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重大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入选长江特聘教授,“新基石”研究员。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等奖(第⼀)、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群由病原生物学系与免疫学系组成,建设有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持续性感染与疾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上海市病原微生物与感染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特岗)、国家“四青”人才、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等构成。
重点聚焦如下方向展开研究:
1、持续性及新发感染机制及新对策
2、肿瘤免疫治疗及转化,免疫细胞的调控机制
学科召集人:
袁正宏 教授
博士生导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委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长期从事病毒感染和慢性化机理及对策研究。在Science、NEJM、Lancet、Nat Immuno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学科群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系、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和细胞与遗传医学系组成,建设有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糖复合物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和小分子活性物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团队汇集了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等国家高层次学术人才。
重点聚焦如下方向展开研究:
1、肥胖、衰老、心血管疾病、肿瘤等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干预
2、代谢性疾病的稳态调控及新标志物的发现
学科召集人:
汤其群 教授
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兼职教授,CMB杰出教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委及基础医学拔尖人才与实践创新工作组组长,JBC副主编。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脂肪细胞发育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metabolism、Hepatology、Diabetes等杂志,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入选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73首席科学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等。
神经生物学学科群由神经生物学系、药理学系和药理研究中心组成,依托脑功能和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睡眠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工作,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四青”人才、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等构成。
重点聚焦如下方向展开研究:
1、记忆与精神药物成瘾的机制
2、睡眠与失眠机制、镇静催眠药物开发
3、重大神经疾病发病机制,药物靶点发现和药物递呈系统开发
学科召集人:
马兰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基础医学院药理中心教授,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为记忆与药物成瘾机制。在Cell、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PNAS等SCI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所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被复旦大学研究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医学形态学科群由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病理学系和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组成,团队由国家“四青”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等构成。
重点聚焦如下方向展开研究:
1、疾病诊治与基础科研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2、神经、免疫、泌尿生殖等器官相关疾病的形态学基础与病理机制
学科召集人:
宋志坚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MICCAI(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 )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等职务。
长期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及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工作,近年来在医工交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顶级国际会议论文16篇,专著1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2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曾先后获得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代表的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主持研制Excelim-04/116/118系列型号神经导航和Spine Nav型脊柱导航等高新技术产品,并在国内外推广使用,产品已进入欧、亚、非洲市场,成功开展导航手术8万余例。为我国医疗装备的技术创新及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
1.具有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和科研经历
2.学术思想活跃,可独立开展高水平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在其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并取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发展潜力俱佳,符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的基本条件
3.一般不超过40周岁
相关信息可参考
基础医学院官网
http://basicmed.fudan.edu.cn/
海外优青招聘
https://mp.weixin.qq.com/s/OCwDTbksf65UnB7fsFl5iQ(2025年海优持续招募中)
2025年各类人才、科研项目申报人选招募已经启动,欢迎随时联系!如有意向依托我院申报,请发送申请材料(简历+研究成果简介+研究计划+三份代表性成果合成一份PDF)至联系邮箱jcxueke@fudan.edu.cn。
联系电话:86-21-54237141
通信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131号东1号楼225室
联系人:顾老师
让我们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锐意创新,携手并进,成就梦想
共同为人群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