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举办第四期“科学人文论坛”

发布时间:2022-04-22

       疫情攻坚持续,封闭在校的学生不仅生活遭遇了困难,学业上更是遇到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历经波折,几经磨难后,保持科研的初心,在困难中激励自己前行?4月21日晚,基础医学院第四期“科学人文论坛”邀请的王恩多研究员给出了朴素但坚定的回答。应基础医学院院长雷群英教授之约,王恩多老师面向校内外四百多名师生,做了一场名为《继承前辈的科学精神,拓展科研的创新思维》的精彩讲座。会议由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主持。

       王恩多老师从两次读研经历及两位导师的科研精神谈起,回顾了她的研究生导师邹承鲁先生和王应睐先生为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做出的重大贡献,介绍了邹承鲁院士攻坚胰岛素A链和B链二硫键拆-合工作的伟大历程,深情地回忆了王应睐先生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全部生命奉献给科学的无私精神。王老师随后介绍自己做科研的体会,王老师从零开始研究聚焦酶与核酸相互作用,探索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底物tRNA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机理,王老师的研究工作为揭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王老师也对科研和培养科研人才提出看法,培养人才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让年轻人自由发挥,做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王老师的经历真正诠释了“不忘初心”,在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之后,还保持着科研的热情。会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留言,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所鼓舞,备受激励;王老师针对同学们集中的问题也提出要求,做科研就是要坚持,坚持是需要功夫的,科研工作者要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扬前辈的科学家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提携后辈、甘为人梯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希望年轻一代在科学上不断努力,勇攀高峰。希望在年轻人身上!


附:王恩多院士简介

       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女,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同年她考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邹承鲁先生的研究生,是“文革”前最后一届研究生。1978年,她第二次考取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研究生,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王应睐先生“文革”后的第一个研究生。1984年,DNA重组技术在中国刚刚起步,40岁的王恩多申请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ogarty国际基金会提供的奖研金,成为该基金会资助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

       主要以氨基酰-tRNA合成酶和相关tRNA为对象进行酶与核酸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在亮氨酰-tRNA合成酶精确识别其底物亮氨酸tRNA和亮氨酸、进而质量控制从信使核糖核酸翻译为蛋白质的机理方面做出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编校功能和编校途径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